top of page
IMG_0198.jpg

新聞資訊

    【針灸】中醫淺談 9 大作用、原理、價錢及注意事項

  • 針灸的原理

  • 針灸 9 大作用/功效

  • 誰適合/不適合針灸

  • 針灸治療注意事項

  • 針灸後有機會出現的反應/後遺症

針灸的原理

人體身上至少有 365 個穴位,即經絡氣血在身體表面聚集、輸注或通過的重點部位,是一個反應區域,與身體內部臟腑以經絡聯繫,中醫師在熟悉解剖學基礎上,透過針灸經絡穴位,調整體內機能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
針灸有醫學根據嗎?

人體存在多種軀體交感反射形式,針灸通過穴位區域内的感受器、傳入神經、脊髓上結構、傳出神經及靶器官五個部分組成反射弧以完成反射過程,透過調整神經系統可以即時並快速地改善人體機能。

此外,針刺可引起神經核團、腦脊液以及内啡肽、P 物質、兒茶酚胺等血液内的生物活性物質的含量變化,可緩慢並持久地通過體液機制來調整人體機能。針灸時醫者需要審查的患者的身心狀態,透過適當的交流作心理暗示及情感撫慰,對於人體康復亦有裨益。

 

針灸 9 大作用/功效

減肥

透過穴位刺激,如腹部針灸配合電針儀微電流刺激,可疏通經絡氣血,調整五臟六腑功能,刺激肌肉活動,幫助身體代謝毒素及祛濕,降低食欲,配合均衡飲食,可有效控制體重,達到修身減肥的功效。

治療濕疹

不少人深受濕疹痕癢困擾,在發作期可以針灸、刺絡放血以及拔罐舒緩痕癢,休止期針灸配合内服中藥作長期調理,可有效地降低發作範圍、頻率、痕癢程度、過敏反應。

 

美容

所謂「有諸内,必形諸外」,在調整内在身體平衡後,自然面色體態更好,針刺在局部如面部,更可有效緊致面部皮膚,改善皺紋。

 

改善痛症

針灸可以止痛,放鬆肌肉與筋膜等軟組織,以及解除組織黏連問題。針灸能夠止痛的科學理論有「門閥控制理論」以及「腦內啡理論」。當針灸刺激時,把神經通道佔滿,痛覺就無法透過通道傳到腦部,針灸過程中的「酸、麻、脹、痛」感,也就是「得氣」的感覺,就是阻斷痛覺的刺激。透過針刺的刺激,可讓大腦釋放腦內啡,會有止痛的效果。

 

調整腸胃功能

有些人吃中藥會反映有胃部不適的情況,透過針灸近部取穴,如取腹部的穴位,直接的刺激可改善腸道蠕動,在經絡理論方面來看,疏通肝膽脾胃的經氣,有效改善消化不良、泄瀉、便秘等腸胃問題。

 

改善睡眠問題

針灸透過刺激關鍵穴位來達至安神的效果。在 180 人的大型臨床試驗中,以百會、神庭、四神聰、神門、三陰交為穴位,針刺 6 週後,結果顯示針灸可有效改善睡眠品質及白天功能狀態,取穴神門穴與氨基丁酸(GABA)途徑相互作用,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活性,以及影響腦內褪黑激素濃度。

 

治療情緒病

針灸刺激頭部穴位可以開竅醒腦、解鬱安神、疏通氣血鬱滯,配合電針儀可增加血清素的分泌,有助紓緩抑鬱症狀,身心舒暢放鬆,改善情緒和睡眠質素。

 

治療中風後遺症

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針刺穴位能改善腦的氧代謝,增加腦血流及血糖的供應,保護中樞神經元,減少腦神經元的衰亡;通過改變外周刺激的輸入,還能促進大腦皮質功能區的可塑性重組,激活大腦固有的神經通路,降低致殘率,促進中風後遺症患者的康復。

 

輔助癌症復康

針灸在輔助西醫治療癌症如止痛或改善其他副作用,更有效果。美國亦有研究發現,針灸能大幅降低接受荷爾蒙治療的乳癌婦女的疼痛狀況,幫助患者持續治療,提高存活率。

筆者曾診治一位大腸癌術後化療後的女士,術後精神疲憊,四肢乏力,聲低氣短,腸道功能紊亂,在沒有服用西藥的情況下,單純針刺加艾灸可幫助改善排便情況,以及補氣使人恢復精神,每周一次的針灸治療後,面色以及脈象已有明顯改善,客人也自覺説話提得上氣,排便情況亦有改善。

 

誰適合/不適合針灸

以下人士適合作針灸治療:

  • 腸胃問題:消化不良、腹瀉、便秘

  • 睡眠問題:入睡困難、多夢、容易醒、睡眠淺

  • 情緒問題:焦慮、抑鬱

  • 婦科問題: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白帶異常、不孕、產後調理

  • 體重管理:減肥

  • 皮膚問題:濕疹、牛皮癬

  • 痛症:頭痛、肩周炎、肩頸背痛、腰痛、膝痛、肘痛、跟痛、關節退化

  • 中風後遺症、下運動神經元疾病

  • 保健養生

 

不適合針灸人士:

  • 懷孕3個月以下,肚臍以下禁針;懷孕3個月以上,下腹部、腰骶部易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不適宜針刺

  • 小兒囟門(嬰兒頭骨未彌合的菱形空間)未閉合

  • 過飢、過勞、身體虛弱

  • 躁狂、情緒不穩

  • 糖尿病皮膚難以癒合

  • 嚴重凝血障礙

  • 嚴重皮膚感染、潰瘍

  • 惡性腫瘤(指部分患者情況,西醫不建議接受針灸治療)

  • 白血病

 

在針灸治療前,以下人士應先告知中醫師你的情況,以謹慎地爲你作出治療:

  • 藥物或酒精中毒

  • 使用心臟起搏器

  • 患有癲癇症

  • 患有造血、凝血病或出血性疾病,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(ITP)、血友病,或使用血液稀釋劑,如阿司匹林及華法林

  • 嚴重的皮膚過敏

  • 懷孕/疑似懷孕

  • 患有血液傳播疾病(愛滋病、乙型肝炎等)

 

針灸治療注意事項

針灸前

為避免昏厥,患者不應在飢餓、過飽、緊張、暴怒、通宵後、飲酒後、運動後或過度疲勞時接受針灸治療,並建議先排空膀胱,穿著鬆身衣物,方便針灸治療。就診前可先坐下休息 5 分鐘,使身體放鬆,情緒穩定,療效更佳,亦可避免暈針情況。

 

針灸時

在針灸期間,患者應保持舒適的姿勢,不應改變位置及姿勢,以免彎針或斷針。行動不便者應有陪護員在旁協助照顧。針灸期間,施術部位會有酸、麻、脹、痛、電、蟻行感,為正常針感反應,若針刺部位疼痛或電流感超出可忍受範圍,應與中醫師溝通並改變針灸治療的强度。治療中如有頭昏、噁心、冷汗出、心慌心跳、眼昏、呼吸困難等暈針現象,請立即通知中醫師或醫護人員處理。

 

針灸後

針灸取出銀針後,如有皮下出血或青腫瘀血等現象,均可自行吸收退散,無需緊張。1 – 2 天後,針刺部位可能仍會殘留疼痛感,及局部出現瘀血,均屬於正常現象。完成治療後可以照常洗澡、工作、勞動、運動。視乎體質以及年齡,如年輕力壯者可能在1-2次治療後情況就有大幅改善,而長者體虛者則需要持之以恆的治療,情況才能更持久有效的改善身體狀況。

 

其他注意事項

已刺勿勞

對於痛症,針刺後可使骨骼肌收縮蛋白明顯恢復,應注意休息,完全恢復後從小活動量開始,循序漸進的活動,防止骨骼肌重複損傷。

 

避風寒

如因寒引發的腰痛等症狀,針灸後應注意保暖,避免反覆受感。

 

針灸後有機會出現的反應/後遺症

疼痛

針灸後局部穴位可能會疼痛,在中醫稱為遺針感,多見於肌肉受到刺激後,還處於緊繃狀態,肌肉的緊繃壓到周圍小神經就會有疼痛感,基本上1-2天或1周後可自行散退,可自行熱敷舒緩疼痛。另外,在處理有黏連的地方,醫師會透過針刺手法鬆開黏連,因局部組織修復亦會見痛感,為正常現象。

 

疲倦

因應體質和年齡,病情,針灸後因氣血陰陽被動地調整,部分人或感到特別疲倦,或有出汗、腹瀉、關節肌肉痠痛等情況,為正常的排病反應,建議多喝水,多休息,便可幫助身體恢復平衡。

 

針灸治療要幾多時間?

一般留針需時 30 分鐘,由於少數體質較弱或長者氣血較虛,氣血流動較緩,建議留針 45 分鐘至 1 小時。

實際治療時間視乎病症、體質、年齡、療程長短有所不同,如有婦科問題,建議連續治療至少 3 個月經周期,每周至少 2 次針灸;如果遇上腸胃問題(例如便秘),建議治療 1 個月,每周至少針灸 3 次,實際情況可向中醫師了解更多。

針灸有何禁忌?

對針極度恐懼、精神狀況極不穩定者、有凝血障礙者、懷孕三個月以下者,肚臍以下禁針;懷孕三個月以上,下腹部、腰薦部易引起子宮收縮之穴不宜針,以及1歲幼兒如非必要,不應進行針灸治療。

針灸後可以洗澡嗎?

針灸後是可以照常洗澡的。

除了中醫,有什麼人可以替別人針灸?

除了註冊中醫師可做針灸外,物理治療師修讀針灸課程,並取得針灸課程文憑後,亦可以替患者針灸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