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
1. 中醫是傳統醫學,如何科學 化?系統化?
提出“氣血共振”理論及中醫十二經絡諧波模型 “氣血共振”理論是一種關于人體血液循環的理論,認爲此理論補 足幷解釋了一些現代循環生理學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。其人幷將 此一理論連結到中醫學,用以解釋中醫學許多理論與現象,比如氣、 血、五臟六腑、宗氣、氣聚膻中、心腎不交等等。此一理論認爲: 自離開心臟後,從主動脉到小動脉的血液輸送,非如傳統循環生理 學的流量理論,是如同流體般的血流直接流動;相對地,心臟所擠 射出的血液撞擊在主動脉弓上,能量從動能轉換成彈性位能,幷以 壓力波的形式沿著降主動脉等大血管往遠心端傳送,直到器官與主 動脉相連接的小動脉。小動脉呈現爲主動脉的分枝缺口,在此處壓 力波將血液擠出,提供器官的灌流。而根據此一理論,其對傳統流 量理論提出的詰問之一:心臟功率僅1.7瓦,如何提供直達遠離心臟 之器官所需的血流動能?其認爲在胚胎發育上,如肝、腎等等器官 供血動脉的血管生成是透過本身頻率與心臟跳動頻率呈現諧波倍頻 方式發育而得,因此在循環上,壓力波的輸送因爲共振而容易抵達 器官,因此稱之爲“共振理論”。
五味子提升細胞抗氧化功能
抗氧化讓你聯想到什麼?維他命C?蔬菜水果?
其實,你也許不知道,中藥也有很多抗氧化「聖品」,五味子是其一。
九十年代就開始進行補益中藥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、理學院副院長兼中藥研發中心副主任高錦明表示,中藥主要分兩種,一種用來補身,一種用來治療。
“當時市面上已經開始流行很多抗氧化產品,你也許會問為什么還要研究草藥?其實,中藥沿用了這么多年,必然有些抗氧化物質。幾千年前的人和現代人,都一樣會老啊!所以,我們開始研究中藥有什么抗氧化成分可以延緩衰老。經過篩選,我們就發現五味子有特殊的作用,可以從細胞的最根本發揮作用,提升細胞的抗氧化功能。”
“全球各地都有關于抗氧化的臨床實驗,但是,抗氧化食品吃太多或吃錯了,有可能會降低細胞的警覺性,增加罹患老年疾病的几率。所以,我們要找的是增強細胞作用,將抗氧化機理提高,有效地清除自由基的成分。”因此,他根據古方生脈散,結合五味子研究的功效,濃縮提煉成精華,製成現代化的保健產品。
“未來,抗氧化食品是必然趨勢,如何選擇對細胞產生最少傷害,增強細胞功能的產品,是消費者必須思考的事情。另外,增強功能性的保健品,提升人體能量的產品,也會是保健品趨勢。”
生活小秘訣對抗自由基
“追求長生不老,延緩衰老一直都是人類最古老的目標之一。作為科學研究者,我們必須了解真正的機理。衰老有很多學說,自由基是其一。
有生命,就有自由基,自由基會造成疾病和衰老。如果我們能夠抑制人類“發電機”(腺粒體)產生自由基,就能夠延緩衰老。
五味子的抗氧化功效,其實足以媲美綠茶、薑黃素等現有的抗氧化“聖品”。”
難道人人抗氧化都需要保健品?其實不然,可惜現代人往往無法完全抗衰老的健康生活方式,所以才需要保健品來輔助。高教授分享了幾項生活小秘訣:
■每天吃6~7成飽
■多做運動。研究顯示,每星期2~3小時,平均每天30分鐘有氧運動,壽命會比較長。
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,包括飲食。
■適量或少吃紅肉,紅肉會加速身體的氧化。
■不要吸煙,每吸一口煙,會產生很多自由基。
■避免油炸食物。
看起來很簡單?“可惜,很多人往往知易行難。所以健康食品的市場才會越來越“旺盛”。健康食品是城市生活演變出來的。
壓力讓我們的身體亞健康、功能衰退、免疫下降,無法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去維持健康狀態,唯有轉而依靠健康食品。
其實,提高免疫力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從根本著手。”
認識五味子
顧名思義,五味子是一種五味俱全(有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五種藥性)、五行相生的果實,能對人體五臟,心、肝、脾、肺及腎發揮平衡作用。在日本和中國藥典中,五味子是熱門的專論題材。早在兩千多年前,王宮貴族和中藥名師已普遍採用這種傳統沿用的強身妙品。
抗衰老,防百病
香港科技大學 中藥研究與發展
港人壓力大 睡眠質素差
科大證五味子 改善腦傳物
95%有效改善失眠
科大研究証實五味子助入睡、增深層睡眠,大幅改善失眠狀況
香港2018年5月10日 -- 港人壓力大、工時長,以致出現不少睡眠問題。衛生署去年發表的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,發現近50%的受訪者出現睡眠困擾,當中有不少為失眠人士,包括難以入眠、間歇睡醒,或早醒後無法再入睡(1)。很多人只重視睡眠時間,忽視了睡眠質素,其實不論睡眠時間多長,若當中的深層睡眠狀態過短,也會導致疲勞、渴睡、善忘、易怒等症狀,甚至令身體無法修復,長遠影響健康。要改善睡眠障礙,除了調節生活習慣外,也可借助補氣的中草藥。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高錦明教授最新研究證實,中藥五味子有助人體增加深層睡眠狀態,減少半夜醒來次數,大幅改善失眠及睡眠質素。
港人失眠及睡眠質素欠佳問題嚴重
五味子NTRTM 協調「腦細胞」
幫助入睡 平衡臟腑
失眠及睡眠質素欠佳成因為陰陽失衡、年老和精神壓力大。過大的壓力可令肝腎脾等臟腑失衡,繼而影響「控制睡眠」的"腦神經系統", 導致睡眠質素差甚至失眠;繼而又會削弱臟腑功能,造成惡性循環。科大生命科學部高教援研究五味子達25年之久,是次特別透過真人測試,證實五味子蘊含的有效成分,具協調「腦細胞傳送因子-NTRTM」功能,能促進人體進入自然熟睡狀態。
逾九成受訪者 更易入睡、睡得較熟
深層睡眠整體改善逾2倍
睡醒後精神3倍
研究結果發現,95%服用者能「更易入睡」、「半夜不常醒且容易再入睡」及「增加深層睡眠狀態」改善高達兩倍;而「睡醒後更精神」及「日間較少睡意」兩項效果亦十分顯著,約改善三倍。五味子是唯一具有五種味道的草本植物,因此可補五臟,為身體「補氣」,調節臟腑,能有效改善失眠,同步提升睡眠及生活質素。
專家:4小時深層睡眠
比睡8小時更精神
醫學研究證實,睡眠重質不重量。睡眠可分做三個不同的階段,當中第二及第三階段就是深層睡眠,若深層睡眠達4至5小時,即使睡不足8小時,日間也會感到龍精虎猛,工作一天也不覺累。當人進入深層睡眠時,身體才會完全放鬆肌肉,令體內腦電波放慢,重組記憶及讓身體功能恢復過來。因此睡眠是講求質素,就算睡得多但無深層睡眠,體力及精神亦難以恢復,長期睡不好會損耗臟腑功能,導致記憶力下降及免疫力轉差。五味子正有效針對「質」,增加深層睡眠,且安全無副作用。
五味子是自古至今常用的中藥,唐代藥王孫思邈指出:「常服五味子, 可補五臟之氣」。
視頻 - 點擊: 收看「科大研證五味子- 增深層睡眠」報導
https://youtu.be/WIJpL-YHhwk
貫穿中西看「脾藏」與「脾臟」
香港地處沿海地帶,氣候炎熱而且空氣濕度高,加上生活和精神壓力,以及日常的不良習慣,濕氣體質已成為不少香港人的健康難題。現時脾濕的問題變得愈來愈普遍。一般市民對脾虛的認知包括眼腫面腫、身重肢倦、腸胃不佳和精神不振等問題。當中水腫更是一眾愛美人士十分擔心的問題。研究發現,原來脾虛濕熱會改變身體內的新陳代謝,令身體不同部位的水通道蛋白(Aquaporin)過度表達,最後改變體內水份分布,帶來水腫問題。
中醫的「脾藏」比西醫的「脾臟」複雜得多。「脾藏」作為五藏之一,對維持健康具超然地位,並與其他藏腑緊密聯繫。「脾藏」廣義上涵蓋胃、小腸、大腸等腹部內的器官。當脾藏出現問題時,身體自然會百病叢生,影響遠遠超過造血和免疫功能。脾藏五行屬土,「主運化、主升清、主統血」,涉獵消化、神經、代謝、免疫等多個系統的工作。器官間的正氣流動對維持人體血氣,甚至維持良好免疫功能等角色關鍵。當中脾胃的關係密切。
脾藏 氣血生化之源
脾胃同受水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脾胃共同完成消化、吸收和運輸營養的工作,對維持身體正常運作,提供營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故稱為「後天之本」。從西醫角度來看,「脾臟」位於左上腹,處於胃的背面,形狀為橢圓形,具有造血、存血、濾血及免疫等功能。「脾臟」雖不是維持生命的核心器官,但能影響生活質素。因意外和撞擊而需要進行脾臟切除手術的事件時有所聞。研究指出,不少病人術後還要面對免疫力低下的風險。
不難理解,脾藏對全身的營養供給責無旁貸,特別是肌肉和腦袋。近年,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健身和運動的習慣,為求呈現更好的身形線條。近日,筆者常聽到朋友抱怨:「為什麼自己的肌肉永遠長不大?」或者覺得自己長期健身的努力都白費了。《靈樞.本神》指出「脾氣虛則四肢不用」,所以脾虛的結果是肌肉萎縮,肌肉怎長也長不大。同時,當人體營養供應鏈出現問題,不單是四肢,身體每個部位都會受到影響,特別是脆弱的腦袋。
現代常見的腦退化疾病,包括阿茲海默症(又稱腦退化症,Alzheimer's Disease),中醫常以腦髓虧虛解釋此類疾病的出現。脾藏的工作正是把水穀化為體內營養精華,將五臟所生的精髓分配到身體各部分。腦退化疾病的生成正是精髓生成、配送、消耗出問題,脾虛則會「精髓不升,腦髓失養」。另外外國有句說話「We are what we eat」,意指我們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自己的身體狀況。在此基礎上,筆者想特別強調脾藏營養吸收的角色,提高大家調養脾藏的意識。
大家可曾因工作或學習上的焦慮而導致消化不良?或長期處於精神繃緊時,曾否發現特別容易患上感冒?這些其實都是「脾虛」的表現。在人類演化史中,人體為應付危機及提高生存機率,早已演化出「下丘腦/垂體/腎上腺軸」(HPA Axis)系統,以配合「反擊或逃跑」(Fight or Flight Response)的反應。壓力之下,大腦「下丘腦/垂體/腎上腺軸」系統會分泌「壓力荷爾蒙」皮質醇,提高心臟肌肉供血以助反擊逃跑,應付短期需要。皮質醇同時削減人體免疫系統資源,造成免疫抑制(Immunosuppression)。
脾臟 腦部免疫系統
另一方面,思慮過度亦會影響交感神經系統(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),抑制消化系統功能,嚴重者能引致消化道疾病,包括消化性潰瘍和腸易激綜合症。原來《黃帝內經》早已指出「思傷脾」。古人發現思慮過度會引起情緒失調及焦慮,傷及脾胃,最終正氣流動不暢,繼而變得疲倦及不能集中精神。幾千年後的今天,科學家終於為「思傷脾」找到醫學實證。焦慮情緒透過神經及內分泌系統,即「下丘腦/垂體/腎上腺軸」及交感神經系統,引致消化及免疫系統問題,帶來這些「脾虛」症狀。
最近,《自然》(Nature)雜誌刊登一篇有關脾臟、腦部與免疫系統的重量級研究成果。科研人員在小鼠實驗顯示,腦部與脾臟的交流能調節免疫反應水平,直接影響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。脾臟活動更是由自主神經系統(Autonomous Nervous System)直接控制,和「反擊或逃跑」機制有關。研究又發現兩個重要大腦區域,包括杏仁核和下丘腦室旁核等和情緒相關的區域,有着連接脾臟的神經元,為腦部和脾臟之間的連接提供重要證據。
另外,愈來愈多醫學研究顯示神經及免疫系統間的關係其實密不可分。脾臟作為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,是免疫系統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當中,通往人腦的淋巴系統更是有協助大腦細胞帶走代謝廢物之功用,具有「排毒」的角色。腦退化症患者腦細胞中類澱粉蛋白(Amyloid Protein)的生成被視為該症的其中一個病理,導致腦部功能障礙。近年,美國更有科學家針對脾臟的酪氨酸激酶(Tyrosine Kinase)研發抑制劑,進行抑制腦部類澱粉蛋白生成之臨床研究,防治腦退化症。可見,脾臟和腦部的關係實在息息相關,進一步印證古人領悟出腦脾間關係的傳統智慧。
保護脾藏的習慣應由日常做起!脾濕表現於運化受阻,造成脾胃虛弱及功能失調,原因多半是由於飲食不節所致。特別是在夏天,市民不論老中青都喜歡點凍飲。正所謂「寒凝則聚」,腹部寒涼可帶來腹部肥胖及經絡堵塞的問題。當濕邪重濁停滯,加上陰寒內生寒濕相合,最後便會演變為寒濕困脾。
喜歡飲酒、嗜辣或高脂食物的朋友也要注意,小心因濕熱醞釀而損傷脾胃,演變成脾藏濕熱。另一方面,抗體生產、免疫細胞的製造,甚至脾臟健康成長均需要大量蛋白質,所以日常宜均衡地從肉類、豆類及奶製品等攝取足夠的必需胺基酸。此外,脾藏健康與運動對氣血生成和運行十分重要。恒常的運動習慣絕對有助促進脾藏健康,促進身體運化功能正常。天氣炎熱時,如大家到茶餐廳打算餐飲「加兩蚊」時,筆者鼓勵大家不妨考慮少冰甚至不喝冷飲,保障脾藏健康!
撰文:高錦明教授_香港科技大學中藥研究中心副總監
楊朗庭博士_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訪問學者